全国服务热线:0086-20-82260090
NEWS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
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15部门启动“光明行动”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5-17 | 1802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受疫情影响 近视率小幅上升

  2018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方案实施以来,近视防控工作持续向好,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效。

  据教育部联合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29个省份2019年近视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降,26个省份完成了《实施方案》规定的近视率每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的目标。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约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与2018年相比仍有下降,基本实现预期防控目标。

  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此次“光明行动”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联合开展八个专项行动:

  一是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教育每个学生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并向家长宣传。

  二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

  三是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四是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五是落实视力健康监测。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每年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动态监测,努力实现县(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全覆盖。

  六是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指导各地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

  七是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发挥医院专业优势,不断提高眼健康服务能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开展近视防控科研攻关,加强防治近视科研成果与技术的应用。

  八是加强视力健康教育。以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为基础,建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教育资源库。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健康教育社团,开展视力健康同伴教育。

  根据年龄段特点进行近视防控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配合“光明行动”一同印发的还有《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吕帆介绍,儿童青少年从0岁到18岁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近视防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指引》三个篇章针对的主体对象、防控重点都有所不同。

  学前阶段

  0—6周岁是孩子眼部发育过程中*容易引起近视的时期,这个阶段采取防控举措的主体对象是家长。3—6周岁的防控重点是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

  小学阶段

  这个阶段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是重点监测的阶段。教师、家长要时时加强引导,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包括培养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躺姿阅读、伏案歪头阅读等。要提醒家长,谨慎开展线上学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中学阶段

  中学期间学业任务繁重,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孩子的用眼强度达到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近视程度加深问题。在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会科学用眼健康知识,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严格控制电子视屏时间。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科学矫正和干预,尽量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